招商引资:一场“栽树”而非“插花”的工程
招商引资,本是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"引擎",是撬动产业升级、促进就业富民的关键杠杆。然而,在一些地方,这本"好经"却被念歪了,急功近利、华而不实的做法逐渐滋生,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,更透支了政府公信力与未来发展空间。从重复签约的表面繁荣到承诺落空的信任危机,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采取坚决措施,以制度之力予以规范。
主要问题:招商领域的五个突出现象
这些发展中的障碍表现形式多样,但究其本质,是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差。
数字游戏:重复签约的表面文章。将一份投资意向书反复签约、多次报道,用闪光灯制造表面政绩。如西北某省招商会将半年前已签约项目重新签署,同一个项目在县里签完到市里签,今年纳入"重点项目",明年换个名头再度"隆重引进"。这种"纸面招商"除了制造表面繁荣、填充汇报材料外,对地方经济发展毫无益处。
生硬拼凑:缺乏逻辑的项目组合。为了凑足招商指标,将几个毫不相干的小项目、小企业生硬地"拼接"成一个所谓的"大集团"或"产业链"。中部某市为凑齐亿元任务,竟计划拆分项目、篡改土地数据拼凑"成果"。这种简单拼凑的做法,缺乏内在的产业逻辑与协同效应,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。
外资造假:扭曲真实的资金运作。为了完成外资引进任务,千方百计甚至不惜给予特殊优惠,吸引一些"假外资"入驻。淮安城资以回购款相胁,迫使民企拆借资金伪造外资流入,最终导致无辜法人背上700万元债务。这不仅扭曲了利用外资的真实意图,更可能成为非法资金流动的通道。
规划失衡:随意变更的空间布局。在招商时,为吸引企业,随意承诺调整规划。项目一旦落地,便要求变更土地用途、容积率等核心规划条件。海洋产业园变洗沙场、动画产业园成烧烤摊的案例屡见不鲜,导致产业园区功能混乱,城市发展失序。
承诺虚化:难以兑现的政策表态。一些招商人员为了"拴住"企业,脱离实际能力,轻易许下税收减免、配套建设等"超能力"承诺。西部某地签约后突然将企业水价提高2倍,令投资者寒心。这种"口惠而实不至"的做法,导致企业入驻后步履维艰,形成"引进一个,吓跑一批"的恶性循环。
改进路径:构建健康招商新体系
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,必须精准施策,从根源上进行系统性改进。
规范土地管理:坚守规划底线。土地是稀缺资源,绝不能成为招商"诱饵"。必须坚决杜绝"零地价"、"白菜价"等不当竞争行为,全面落实土地招拍挂公示制度,将用地价格、用途等信息全程公开,建立以"亩均论英雄"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。严格恪守规划刚性,任何项目的引入都必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,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用于真正创造税收、带动就业的优质项目。
优化考核体系:注重质量效益。改革"重数量、轻质量"、"重签约、轻落地"的陈旧考核方式。参照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要求,在考核中增加创新效益、就业贡献等质量指标,建立涵盖项目开工率、资金到位率、就业带动率、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,推行跨周期评价。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从"招"转向"落"与"育",鼓励引进实实在在、能扎根发展的"隐形冠军"和"专精特新"企业。
完善决策机制:强化科学论证。招商引资绝不能是"一把手"的个人决策工程。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适配性评估体系,引入行业专家、第三方咨询机构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、市场前景、财务风险进行充分论证。如淮安朗菲公司的"亿元项目"若经真实论证,便不会沦为应付检查的空壳。实行重大招商项目集体决策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,确保每一个引入的项目都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。
规范政策承诺:建设诚信政府。政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言出必行的契约精神。所有招商承诺都应基于法律法规和地方实际能力,并尽可能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形式固定下来。通过立法规范承诺兑现,对"新官不理旧账"等行为严肃问责。建立招商承诺兑现跟踪督办机制,对于无法兑现的承诺,要坦诚沟通并依法依规承担相应责任。与其夸下海口,不如扎扎实实地在提升政务服务效率、保障公平法治上下功夫,这才是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根本之道。
结语
招商引资是一场关乎未来的"栽树工程",而非追求短期效应的"插花艺术"。唯有以勇于革新的决心,着力解决上述问题,推动招商引资从"重量"向"重质"、从"政策优惠"向"环境优化"的根本性转变,我们才能真正引来"金凤凰",培育出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。招商引资的成效,终究要靠项目质量与营商环境说话。唯有树立正确政绩观,用制度刚性替代短期冲动,才能让"真招商、招真商"蔚然成风,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深化改革正当其时,规范发展势在必行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