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之失:告别“内外温差”,营造公平环境
招商引资,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“强力引擎”和“源头活水”,其成败直接关系一方经济的活力与未来。一曲成功的招商“交响曲”,能汇聚八方资源,激活内生动力。然而,倘若指挥失当、声部失调,这首原本激昂的乐曲便极易“走音跑调”,不仅难以成就华美篇章,反而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与发展迟滞。当前,审视各地招商实践,以下五种典型困境若隐若现,任一现象的出现都足以敲响警钟,若叠加共振,则更需深刻反思与系统性革新。
一、破审批迷障,通落地快车道
效率是招商引资的生命线。客商怀揣资金、技术满怀期盼而来,却往往在“园区审核层层严”的行政迷宫中步履维艰。审批环节冗杂、部门壁垒森严、材料反复提交……这些无形的“玻璃门”、“旋转门”使得项目落地从预期的“百米冲刺”异化为漫长的“马拉松”。其背后,往往潜藏着规避风险的“免责”思维、权责边界模糊以及流程设计不科学等问题。当“项目落地声声慢”成为常态,区域损失的远不止一两个具体项目,更是其苦心经营的诚信口碑与高效形象。破解之道,在于坚定不移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大力推进“流程再造”。通过建立线上统一审批平台、推动部门信息共享、实施“并联审批”模式,并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,方能真正实现以政府的“减法”换取市场活力的“加法”,让项目得以“快落地、早见效”。
二、固本培元与谋新育强的平衡术
健康的经济生态离不开清晰的产业定位。每个地区都应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,精心培育和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,这些产业是经济平稳运行的“压舱石”和“顶梁柱”。然而,在追逐新兴热点、生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驱动下,一些地方容易陷入“什么热追什么”的误区,盲目扑向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热门赛道,却忽视了与本地实际的融合度。这种“贪新忘旧”或“另起炉灶”式的招商,极易导致引进的新兴产业“水土不服”,而原有的优势产业因资源被挤占、支持减弱而日渐萎缩。科学的产业招商,必须坚持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原则。首要任务是围绕主导产业进行“延链、补链、强链”,推动其转型升级,实现“老树发新枝”。对于新兴产业,则需以审慎和科学的态度进行研判与培育,确保“新树深扎根”,从而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与协同共进。
三、筑公平沃土,引外扶内润根苗
招商工作中的一种常见偏差是“外面热里面凉”。一些地方为了吸引外来投资,往往给予“超国民待遇”,政策优惠、资源倾斜不遗余力。然而,对于本土已有的企业,特别是那些有增资扩产意愿和能力的“原住民”,却可能关注不够、支持不足,形成了“招来女婿,气走儿子”的尴尬局面。本土企业根植性强,其扩大再生产是对当地营商环境最直接的肯定与投票。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环境,严重挫伤了本土企业的归属感与发展积极性。卓越的招商与服务策略,必须坚持“内外并举,公平对待”。既要张开怀抱热情引进“新血液”,激发鲶鱼效应;更要倾注心血持续培育“自家人”,优化对本土企业的服务。最终目标是形成“女婿上门,儿子当家”的和谐共赢生态,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感受到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。
四、弃人海战术,行精准靶向招商
在招商压力下,“全民招商总动员”的模式在一些地区屡见不鲜。其初衷本是扩大信息渠道,形成招商合力。然而,在现代招商高度专业化、精细化的要求下,这种“人海战术”往往事倍功半。非专业人员难以提供高质量、匹配度高的项目线索,不专业的接洽甚至可能损害地方形象。更关键的是,这会分散专业招商队伍的精力,使其无法聚焦于关键目标。现代招商已步入“专家招商”、“产业链招商”的时代。必须转变思路,从粗放的“广撒网”转向精细的“精准钓”。这需要组建专业化的招商团队,深入进行产业研究,绘制清晰的“招商地图”和“产业链图谱”,主动瞄准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的目标企业,通过以商引商、平台招商等多种精准方式,有效提升项目对接的成功率和落地转化率。
五、校准考核指挥棒,驱虚向实重长效
“今年引进10个,明年必须15个;投资额今年50亿,明年目标80亿”——层层加码、片面追求数量的招商考核指标,如同压在招商人员身上的“大山”。在这种高压态势下,为了完成硬性任务,“捡到篮子都是菜”的短视行为便难以避免,可能导致引入高能耗、高污染或实力不佳的项目,甚至滋生数据造假。其结果往往是签约时轰轰烈烈,落地后冷冷清清,大量宝贵的土地、厂房等资源被低效或无效占用。科学的考核机制必须彻底扭转“重签约、轻落地”、“重数量、轻质量”的导向。应将考核重心转向项目的“开工率”、“资金到位率”、“投产达效率”以及长期的“税收贡献”、“就业拉动”等实效指标。通过建立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,引导招商工作从追求“规模扩张”真正转向注重“内涵提升”,确保每一个落地项目都能切实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健康、持久的动力。
结语
招商引资绝非简单的“一锤子买卖”或表面的“政绩工程”,它是一项考验区域治理能力、战略定力与服务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。上述五大困境,深刻揭示了招商工作中多重关系的失衡风险。要奏响招商引资促发展的华美和谐乐章,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,以深化改革为动力,持续优化流程、聚焦产业、公平服务、专业运作、科学考核。唯有如此,方能有效避免“走音跑调”,真正引来驱动发展的“金凤凰”,培育枝繁叶茂的“产业森林”,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、可持续的繁荣发展。
